一夜之间,一句“现在的人,装个毛线”的孩子气式的网络回应,火了一个上线一月、粉丝数百、发帖几条的法院微博。与过往熟知的一些前车之鉴相比,其消长过程如出一辙,以漫不经心自说自话始,以焦头烂额删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终,区别无非在于换了个主角。
又一个匆忙上阵的官微,因为惹恼网民而遭群起而攻之,还没等到发力就悄然隐匿了。旁观的同行小编们唏嘘之余,更加确信“官话之外,官博无言”才是自保之道,排着愈发整齐的队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转发着那些没多少营养却不会“出事”的“正能量”。信息乏善可陈,看客索然无趣,司法公开的内涵被钝化消解,取信于民的初衷被搁置一旁,让人不能不扼腕叹息。
作为一名从微博诞生伊始便厮混其中的法微界网虫,这些年深感司法机关在公共舆论场境遇之尴尬,于是在身体力行之余,一直在多个场合呼吁法院开博,以进取姿态回应公众诉求,但终因位卑力弱而收效甚微。直到三中全会之后,首席大法官亲自推动在深圳召开全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法院触“博”才算是真正破题。
与以往审慎的“鼓励但不强求”政策相比,这一次,在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垂范之下,网站、微博、微信成了各地法院推进司法公开的“标配”,搞明白了要开,没准备好也得上。“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落实姿态,素来是体制内贯彻上级要求之必须。于是,在各方力量推波助澜之下,法院微博在岁末寒冬之际逆市而上,掀起了“大干快上”的集团开博潮,每日新博增量之大令人目不暇接,一时间好不热闹。
热闹归热闹,隐忧随之而来。从最初面对新媒体的闭目装睡、置若罔闻,到高层新风扑面,各级法院终于放低身段亦步亦趋,这必然是一个困难的转型过程。是否开微博的障碍被扫除之后,怎么做才是最核心的问题。面对狐疑的公众和开放的舆论场,如果没有清晰的理念和求实的作风,缺乏专业、理性的基调和俯下身去、耐心沟通的诚意,缺乏“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的韧劲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清醒,新政已开却旧习难改,不能真正融入其中,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法院微博“大跃进”运动,也许会开始得有多热闹,就结束得有多难堪。
究其实,没有接地气的“微博观”,纵有千条口号万张笑脸,不真抓实干都会沦为“白条”。陈旧的套路不革新,纸面的文件不落实,慵懒的作风不转变,而满足于漂浮作秀,摆花架子,自娱自乐,正是对司法公开的亵渎,损害的是司法机关的公信,耽误的是司法改革的机遇,辜负的是民众的希望和期待。
最高人民法院沈德咏常务副院长曾提出,“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同司法能力滞后之间的矛盾是法院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体现在公共舆论场上,正是公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诉求与法院自身推进司法公开力度不够、提振司法形象手段滞后和公共关系应对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面对越来越尖锐复杂的社情民意和加诸司法机关沉重的舆论压力,如何才能有针对性地以倒逼改变保守封闭旧貌,弥合“网上法院”与“网下法院”分裂的“两张皮”,重塑司法内核和公众形象,仍然是横亘在各级法院面前挥之未去的难题。
(作者为某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