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前不久,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不阅读的中国人》走红网络,争相传诵这余,让国人颜面扫地: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他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都是中国人,而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电脑,安静地阅读或者工作。
让国人的汗颜的阅读风景,正在离国人渐行渐远,几乎成为一个久远的记忆。20世纪初在北京出差,地铁里读书看报的多是北京当地人,外地人不是大声聊天,就是茫然地望着并不见风景的窗外。而今,在国际班机上,不阅读的人中不仅是北京人,竟而扩大到了“国人”的层面。可见,飞驰的年轮并没有挽留住国人阅读的品质,而是成了让外国人感慨的话题。
在网络调查中,最不忍卒读的书籍排名,《红楼梦》高居榜首。无可否认《红楼梦》是精典,在跨跃时空之中,它的魅力正在为今天的人们所否定。其实,否定的不只是一部精典,还有阅读的习惯。如有统计显示,去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为77.20和6.56期,电子书阅读量为2.35本。远低于韩国的11 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代表向上的生活方式。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此说与“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一脉相承,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延续下来的阅读影子,到了今天已然面目全非。我们放弃阅读,实际上我们是在放弃思考,放弃想像,放弃深度的生活。关于阅读,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渔民在阅读海洋,农民在阅读大地,医生在阅读病人,气象人员在阅读天气,老师在阅读学生,凡是有思考的地方,都是阅读。但是今天,我们偏偏对于阅读有一种疏离感,仿佛阅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进步。在科技的时代,我们有一种恐慌:唯恐被时代抛在后面,所以拚命地装点自己。于是一种浅阅读粉墨登场,段子、微信满足了一个个“我是学问人”的虚荣,然后一笑面过,寂静的夜晚,独灯独坐,一片荒凉,仍然是无尽的空虚。
阅读,需要安静。安静是已然成为今天国人的天敌,因为安静往往代表着落伍,代表着被边缘化,热闹才会让自己有一种短暂的安全和自足,所以人们在拒绝安静的同时,也在拒绝着阅读。
一个人拒绝阅读,会使他浅薄;一个民族拒绝阅读,会走向衰落。今天,阅读立法已经走上前台,当阅读进入法律的层面,需要用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强化,一是说明我们阅读的贫乏,一是我们已经认识到没有阅读,就没有未来,就没有所谓的“中国梦”!
好的,一篇外国人关于中国人不读书的文章被争相传阅,多少也说明:在阅读的层面国人正在觉醒。
转载自《法律博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