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网
导语:能否真正落实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打破行业进入限制的政策,将成为启动服务业这只经济升级新引擎的试金石。
4月份经济数据不出意料的维持下行,不过,决策层似乎并不急于在出台新的微刺激政策上有所动作,而是试图寻找一个能平衡稳增长、调结构和保就业等诸多目标的新引擎。
5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会议提出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五条意见,同时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等方面也提出了数条具体措施,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要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并进。
这是国务院首次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定位为调结构、稳增长的重大措施。以往历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分别提出要促进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表述,只是在推进营改增减税政策中有所涉及。但此次从经济运行的整体逻辑上来定位服务业,不仅将其看作是激发内需、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手段,更寄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上游提升,以及有机融合农业、工业的利器,则缘于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的变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方面,近年来,服务业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呈现缓慢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2012年服务业同比增长8.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4.6%,到2013年这一比重更是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量变的同时,一些网购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企业,还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生产销售和流通领域深刻的质变。
另一方面,如果从本届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底线思维”来看,只要就业情况保持在正常区间内,容忍调结构时期经济运行可以有更大一点的波动,而服务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GDP的贡献上,也同样昭显于对保就业的影响力上。2008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从40.1%逐步提升,直到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而在此期间,除2010年外中国经济虽一直处在下滑通道,新增就业水平却相对稳定,且呈现逐年增加之势,从1100万以上,上升到1200万,直至2013年突破1300万,吸纳就业能力高过第二产业的服务业功不可没。
不过,相较高收入国家70%左右的水平,以及与中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50%左右的水平,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有所提高但仍缓慢。究其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过低乃是瓶颈所在。
相比传统以消费为主、劳动密集的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三个特征是“服务生产”、“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和“知识密集度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以美国为例,有接近6万亿美元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超过美国服务业总量的70%,约占美国GDP的48%。
而中国第三产业中消费性服务占较大比重,生产性服务占GDP比重2008年仅为18.8%,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对滞后。尽管去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产性服务的定位从“拓展”阶段过渡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受制于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一是缺乏资金血源,二是缺乏市场竞争,这均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相关方面增强环境改善的动力。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一揽子扶持计划,也正是基于此。生产性服务业子行业门类众多,功能差异较大,注重特定管理目标的政府,往往在贷款倾向与行业准入上对其存在歧视。而劳动服务、工程咨询等涉及垄断的一些重要服务部门,服务业创造就业能力也是大幅下降。因此,能否真正落实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打破行业进入限制的政策,将成为启动服务业这只经济升级新引擎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