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实行依法逐级走访及时就地解决群众诉求
6种情况有关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不再受理
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使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得到及时就地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国家信访局在今天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透露,将于5月1日施行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对如何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走访作出了明确规定。
国家信访局新闻发言人张恩玺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信访条例》明确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这就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群众要依法逐级走访的双向规范要求,为《办法》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办法》全文共17条。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分级受理来访事项,即由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本级和上一级机关受理办理来访事项。要求各级信访工作机构及其他行政机关依法按程序规范受理办理来访事项,向群众出具相关文书等。明确规定对不按要求登记录入、应受理而未受理、未按规定期限和程序受理办理来访事项、不执行来访事项处理意见等,要提出改进工作建议、视情通报和启动责任追究。明确相关配套要求,包括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引导、制定配套措施、明确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参照执行等。
分级受理来访事项是《办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办法》就来访事项由哪一级受理办理,哪些该受理哪些不受理,受理后怎么办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办法》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根据信访事项的性质和管辖层级,到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并引导来访人以书面或走访形式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下级有关机关;在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中,首先收到的机关先行受理,不得推诿。
张恩玺解释说,所谓本级机关,是对来访事项有直接管辖权的机关。如果本级机关是设区的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其上一级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比如,一个县的信访人想通过走访方式反映土地征用问题,可以向本级机关,即该县国土资源局提出,也可以向上一级机关,即该县人民政府或所属市的国土资源局提出,而县国土资源局、县人民政府、市国土资源局,无论谁先收到群众来访事项,谁就要先受理。
《办法》规定了有关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不再受理的6种情况:一是对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来访事项,以及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及其他行政机关不予受理。二是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三是来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来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或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来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四是来访人对来访事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未提出复查(复核)请求而到上级机关再次走访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予受理。五是来访人对来访事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期限未请求复查(复核)的,不再受理。六是已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复查复核机构审核认定办结或已经复查复核终结备案,并录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的来访事项,来访人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不再受理。
以上6种不受理的情况,主要是根据来访事项的性质和管辖层级确定的。张恩玺介绍说,有关行政机关不受理,并不意味这些事情就没人管没人问。我们在受理环节明确分流,就是为了使来访事项更好地落地,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使该由哪个层级管的事找哪个层级,该由哪个途径解决的去哪个途径。
压实有权处理机关的责任是《办法》的重点。《办法》要求有权处理机关从来访事项的受理、办理、复查、复核直至送达的各个环节,均要在规定期限内向来访群众出具书面文书、履行签收手续,让来访群众当“监督员”和“裁判员”。同时,来访人还可以按有关规定对信访事项进行满意度评价,对有权处理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办法》强调,县级以上信访部门要加强对本级和下级有关行政机关受理、办理情况的督查督办工作。对于不按要求登记录入、应受理而未受理、未按规定期限和程序受理办理来访事项、不执行来访事项处理意见,造成群众越级访的,按照《信访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提出改进建议,并视情通报;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信访条例》和《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向有关地方和部门提出责任追究建议。
据了解,大部分地方都有信访工作考核办法,来督促检查考核有权处理机关的工作。国家信访局也正在制定考核评价省级信访工作的办法。